本报讯北京市防盲办公室主任郑远远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光学助视器的品种匮乏和认知率低下,是现在“低视力康复”工作难以取得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据中国流行病调查统计,中国的盲率(好眼视力在0.05以下)为0.43%;视力残疾率(好眼视力在0.05—0.3以下)为0.58%。在众多致盲或导致低视力的疾病中,有些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进行治疗,有些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比如老龄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儿童遗传性眼病等,会严重影响视力。郑远远认为,对于这一类患者,通过光学助视器脱盲率和脱残率可达到50—70%。众多视力残疾儿童配戴助视器后可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而不用再进盲校。光学助视器的原理是通过拉近目距或扩大目标影像,增加对视网膜的刺激以增加视觉功能。光学助视器是实现“低视力康复”工作必备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光学助视器品种稀少,价格昂贵,一般患者较难接受,普及程度过低。郑远远主任呼吁有关科研单位应尽快介入到此类辅助用具的研制生产。